当前位置: > 教育资讯 > 人物 >

刘应明:中国的查德

时间:2016-01-01 19:31来源: 作者: 点击:
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竹林村宿舍里,记者见到了被数学界誉为中国的查德的中国科学院(数理学部)院士刘应明。这位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数学家,在贫困中奋发,在曲折中前行,数十年孜孜不倦,见证了中国数学的与时俱进。
123

 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竹林村宿舍里,记者见到了被数学界誉为“中国的查德”的中国科学院(数理学部)院士刘应明。这位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数学家,在贫困中奋发,在曲折中前行,数十年孜孜不倦,见证了中国数学的与时俱进。

  靠助学金完成学业

  1940年10月,刘应明出生于福州市西郊小镇洪山桥,4岁走进住家隔壁学堂,学习成绩优秀,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。13岁时,刘应明以优异成绩考入百年老校——福州一中,他和同学一起组织兴趣小组,参加《数学通讯》等刊物的问题征解。他对语文也情有独钟,因作文写得好,中学时一直是班里的语文科代表,他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,但最终选择了数学。1957年,刘应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。因为家中拿不出学费,从初中到大学十几年,刘应明完全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。

  坎坷人生路不忘科研

  1963年,刘应明考取了著名数学家、中科院院士廖山涛教授的研究生,却被“下放”到四川大学。到川大后,他被分配到科研处做收发工作。半年后一次偶然机会,他开始给学生上数学习题课,当起了助教。后来晋升为教授,成为博导。

  “文革”时期,他常常躲到空阁楼里看专业书,专长于模糊数学与拓扑学研究。根据世界著名数学家米尔洛的研究成果,刘应明深入钻研,解决了拓扑学中有名的“怀特海德(Whitehead)难题”,但这一研究成果虽然通过学术审查,却因开不出政审证明没能得到发表。这一成果在沉睡了近15年之后终于问世,并奠定了刘应明的学术地位。

  1982年,法国政府邀请他赴巴黎、里昂等地讲学。这是刘应明第一次出国,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里昂讲学的中国人。一位法国颇有声望的教授希望他能留下来,刘应明婉言谢绝了,“我要回到我的祖国”。

  患癌症乐观面对

  1965年,刘应明在川大福州人聚会上认识了夫人吴玉群。吴玉群是四川人,从小跟随父母在福州长大,1964年考入川大化学系。当时刘应明是被批判的对象,他不想给吴玉群带来麻烦,但吴玉群却执着地与其交往。1973年,两人正式结为夫妻。婚后,妻子在雅安县草坝乡教书,两人一直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。1975年,刘应明去探亲,一个傍晚在妻子学校附近的田埂散步,突然灵光一闪,思索多日的难题终于有了头绪。他随后完成了一篇2万余字的论文《不分明拓扑学》。至今,这篇论文的引用数量已达300多次。

  2003年2月,刘应明被诊断为结肠癌,他坦然接受治疗,如今身体状况渐渐好起来。目前,就职于花旗银行、已在美国安家的女儿刘若亚特意带两个孩子回国看望父母。女儿曾在美国亚伯翰大学拿到应用数学和统计两个专业双硕士文凭。

  “生活离不开模糊学,完全的精确需要太大代价,是不可能实现的。”刘应明说。

  刘应明简历:

 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数学家、教授、博导,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,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、四川省政协副主席、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,现任全国政协常委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。曾攻克了拓扑学中有名的“怀特海德难题”,荣获国际模糊数学领域的最高奖项——“FuzzyFellow”奖,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。完成与模糊信息处理有关的国家“863”、“973”课题及国家基金重大项目,推动我国模糊技术产业化,被誉为“中国的查德(模糊数学奠基人)”。

 

(责任编辑:admin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